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。
在以前的文章中,我已经提出过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,而那些归根结底都属于同一范畴——辩证。
接下来我会说一说究竟该如何正确看待事物,其思想来源于MZD的实践论、矛盾论等。
开篇已经提到,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。
举一些例子:
1.社会制度从古代的奴隶制进化为封建,再进化为中央集权,再进化为资本主义,再进化为社会主义; 2.早上适合吃一些简单易消化的食物,如豆浆油条;中午适合吃一些饱腹的食物,晚上适合吃一些营养的食物; 3.夏天穿的清凉,冬天穿的温暖。
可以看到,在时间轴上,不同时间上的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“解决方案”,可以推导出一条结论: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上有着不同的属性,因此“同一种”方法在不同的条件中并不一定能够使用。
此时会有人提出问题了:夏天家里开空调开的大了我在家也要穿暖啊,冬天家里暖气足我照样穿的清凉啊。
别急,这与我上面说的并不矛盾。就像我之前说的,事物是不断变化的,因此想要寻找解决方案,必须具体事物具体分析,不能一概而论。
比如,冬天,在家或在外面,条件是不同的,因此必须分别分析,具体分析,正如之前说的“同一种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”,对于在外面,天冷,因此要穿暖;对于在家里,暖和,因此无需穿暖。
那么又有人会问了:万一现在是暖冬呢,外面也不一定需要穿暖啊。
这同样与上面并不矛盾。而此时,对于具体事物,就要具体分析。那么要怎么分析呢?
答: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所以外面到底冷不冷,到底该穿什么衣服,这最终取决于的是你实际体感。
那么又有人会说了:嗨,你这么说不是废话么!
不不不,先别急着觉得没用,因为有效的真理通常就是这么简单。想必很多人在小的时候,冬天,会被家长逼着穿秋裤啊啥的,但你不想穿,又想不到怎么反对。那么答案来了——你先问家长“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然后你通过实践告诉家长:“对于我来说,即使不穿秋裤也足以抗住外面的温度了”。或许你的家长还会说“我还觉得冷呢!”,但是结合上面提到的“具体事物具体分析”,就会得到一个结果“家长是家长,你是你”,你们不一样。因此,对于“你”来说,“无需穿秋裤”就是真理。
好了,大白话说完了,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何为“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”了。那么,接下来开始进一步推导。
在上述规律上,就要求各位以“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”。相信很多人新闻联播里啊或者什么地方早就听过这句话,但现在相信各位已经明白了这句话的理论基础。
那么如何实践呢?举个例子:很多人喜欢贴标签,见着乞丐就是“可怜”,见到程序员就是“脱发”,见到iPhone就是“牛逼”。
这是不对的,为什么?因为贴标签这种行为就是以“静滞的眼光看问题”。
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啊,因此决不能以“静滞的眼光看问题”,因此不应该去贴标签。而是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。
比如见到乞丐,你不能直接贴上“可怜”的标签,而是应该通过实践确认他是否真的“可怜”,比如通过询问,比如直接给买吃的让其直接吃,比如直接买车票让他直接回家等等。
比如见到程序员,你不能直接认为他脱发,而是应该先观察,头上的是不是假发,发际线有多高等等。
比如见到iPhone,你不能直接认为它“牛逼”,而是从设计、程序、UI、交互、开发难度、生态等方面分析。
某游戏的卡池很糟,所以都在骂,但这不代表它以后仍旧这么糟。
↓
此处我要引出另一个概念——矛盾。
“矛盾是普遍存在的,如果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,幻想无矛盾的时刻、阶段、事物是绝对幼稚的。”
很多人追求完美的婚姻、家庭、事业,要求伴侣尽善尽美,家庭关系和睦,事业顺利气氛融洽。但现阶段这是不可能的,因为矛盾普遍存在。因此这种幻想是幼稚的,必须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。在认识到这一点后,才能明确只有“做实事”,才能一步步靠近这种理想状态。
那么上面的“矛盾普遍存在”指的是什么呢?——例如有时领导心情不好骂了你一顿,例如你想上厕所但厕所已经有人了。例如你在死线完成了作文并上交,结果发现有不少错别字。
可见矛盾存在种类多样,并且一个矛盾的消失又会有新的矛盾产生。
那么,该如何解决矛盾呢?答:分清主次。
结合之前提到的“具体事物具体分析”,可以知道,矛盾是不同的,因此针对不同的矛盾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。但哪个矛盾应该先解决,哪个矛盾应该后解决,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事。
事物会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而发生变化,因此着手解决“当前”的主要矛盾是重中之重。
例如,你想上厕所,同时你也想剪指甲,这就产生了矛盾“先去上厕所还是先剪指甲”?这时就该开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——如果去上厕所,我就不会憋得那么难受;如果先剪指甲,那就得憋着,这很难受。
那么主次就分清了——主要矛盾为“不上厕所会很难受”,次要矛盾为“我想剪指甲”。
那么,优先解决主要矛盾:去上厕所了。
好,主要矛盾解决了,这意味着事物发生了变化——你不再憋得难受了,同时你没有别的事情要做,这意味着“剪指甲”就从次要矛盾变成了主要矛盾,那么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剪指甲了。
好了,现在可以明确的是,主要矛盾起到决定性作用,因此当事物存在主次矛盾时,优先解决主要矛盾。同时,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——比如你的指甲已经非常长了,如果此时开腚,手指甲可能会捅破纸巾,那么在你蹲坑时的主次矛盾发生了一次变化——剪指甲变成了主要矛盾,蹲坑变成了次要矛盾,你必须解决主要矛盾“剪指甲”,才能完成次要矛盾“蹲完坑”。
由此可以再次强调一次: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。
那么可以推测出一个结论:主要矛盾并不一定是声势最大的那个。
例如:千里之堤毁于蚁穴。
可知:蚁穴为主要矛盾。
论证:假设,一个堤坝出现裂纹了,很明显,这意味着“相对声势浩大”,相对什么呢?相对于蚁穴来说的。那么次要矛盾是裂纹。
好,如果只解决次要矛盾,裂纹被补好了,但蚁穴的存在会使裂纹再次出现,因此补裂纹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。
但别忘了,主次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——假设裂纹很严重,不赶紧修补就会决口,那么此时,修补裂纹成为了主要矛盾,而清除蚁穴成为了次要矛盾,那么此时,优先修补裂纹,防止出现决口,随后才有机会清除蚁穴。否则一旦决口,修补和清除都无法执行。
那么总结一下,矛盾是普遍存在的,矛盾的种类多样,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,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
事物的发展是变化的,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,对于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,并且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或许有人会说“我又不要当哲学家,了解这些有什么用?”
但事实是,上述内容仅仅是为你提供了一个工具,你用或者不用取决于你自己。毕竟,或许你有一个美妙的证法,但是这里的空白太小了写不下呢?
至于上述内容是否“正确”,你自己去实践啊,没有实践的bb就是空谈。
Comments NOTHING